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

創立起源

  教育部推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計畫」, 鼓勵各大學聚焦在地連結、人才培育、國際連結等面向及各項議題,期許USR計畫在大學社會參與中扮演重要角色與推手。 鼓勵發揮專業知識及創意,改善學用落差;促進在地認同與發展,進而邁入接軌國際之願景。因此本校成立「社會責任實踐辦公室」,鼓勵教師進行場域實踐,支持跨校跨域及產官學合作,以大學之專業及影響力扮演資源整合平臺角色,一同推動地方永續發展。

實施場域

  本校基於海洋特色教學及厚實研究基礎,整合本校師生、課程、水產養殖技術與永續漁業專業,申請教育部補助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並於109年開始與地方連結,共融共創。 本團隊以宜蘭縣沿海鄉鎮之頭城鎮、壯圍鄉、五結鄉為主要實踐場域,透過協助當地「植入新興科技」、「創新生活旅遊」、「活用綠色經濟」、「打造文創故鄉」等方式,加值在地產業的價值,協助地方社區及產業永續發展。 

  此外,本校共計四項USR計畫,希冀透過與場域連結過程,盤點場域問題並達到人才培育之目的,連結場域分別為基隆八斗子、和平島、新北市貢寮、宜蘭縣沿海鄉鎮以及馬祖地區,並與日本、越南及波蘭進行國際鏈結。 

場域議題

養殖產業

•環境驟變水產疾病頻發
•小農漁民難以開發通路  
•七成漁塭閒置廢棄
•觀光與場域資源缺乏整合規劃  

漁村社區

•沿近海漁業資源枯竭 
•青年外流人口老化 
•傳統技藝及文化消逝
• 沿海社區醫療保健弱勢

核心理念

為解決上述宜蘭沿海鄉鎮養殖產業與漁村社區之場域問題, 本團隊以智慧養殖科技導入與樂活觀光休閒漁村營造為兩大主軸。透過協助農漁業生產(一級) 、 輔導加工及冷鏈保存(二級) 、建置產地小旅行與直售所(三級),建立六級產業發展模式 ,活用地域資源與閒置空間,提高水產品自給率,並藉由食農食魚教育逐步影響消費者的環境永續認知素養,以達到減少環境的負荷,逐步建立「智慧樂活水產村」。 

導入知識技術


  • 建立養殖合作示範場域
  • 食安冷鏈系統建立
  • 強化傳統漁業體驗活動
  • 推廣公民科學家調查計畫
  • 廢棄魚塭轉型、活化與再利用

培力人才資源


  • 培植智慧養殖人才。
  • 訓練食安冷鏈管理人才
  • 社區文化與職人技藝解說據點
  • 培養導覽解說人員
  • 漁業資源永續利用與產業發展探索

資源整合平臺


  • 溝通產官、學助地方
  • 在地社區培力工作坊
  • 規劃特色套裝遊程
  • 推廣永續農水產品
  • 串聯媒體、觀光資源及跨產業合作

運作架構

團隊介紹

林泰源 教務長

專長:半導體物理實驗、半導體照明、太陽電池、光偵測元件

鄭學淵 學務長
專長: 環境化學、生態毒理學 

王佳惠 教授
專長: 魚類學、生物地球化學、漁業生物學 
蕭心怡 副教授
專長: 食品品質管理、食品安全管理、食品物流管理 
藍國瑋 副教授
專長: 漁場環境學、氣候變遷、海洋遙測
廖柏凱 助理教授
專長: 系統生物學、數位影像分析 
呂昱姮 助理教授 
專長: 漁業經營、漁業行銷、漁業管理、漁業政策
江俊億 博士
專長: 禁區卡位、三分球
蔡之庸 計畫專員 
專長: 漁業生物學、生物地球化學、海域生態、海洋生物 

計畫目標

建立養殖環境監控與自動化

宜蘭養殖產業因魚病頻發之問題,導致養殖業到現在僅剩三成養殖魚塭面積,七成的魚塭閒置廢棄使得地方產業落寞、人口外移,迫切需要新興科技級技術導入在產地業發展。
本團隊透過本校水產養殖系之專業,提供專業養殖諮詢,並導入水質監控設備採集水體環境數據,與物聯網技術整合發展,達到即時網路傳輸、分析運算及預測、發送預警資訊,建立適宜的水體環境、縮短養殖週期、降低養殖風險及成本。推廣養殖技術的智慧化、標準化和集約化,對促進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因此本團隊盤點地方養殖需求與資源,結合大學課程與研究能量,以建立智慧養殖示範區之方式,作為實務操作訓練與數據收集之實驗場域,將所發現之場域問題與地方養殖達人之經驗相結合,作為課堂課題分析解決,提高地方產業之信心,協助一級產業增加產量與改善環境確保生物安全。 

輔導水產食品冷鏈管理

為確保地方產業之水產品之食品安全,冷鏈物流與管理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本團隊協助地方合作業者後端水產品物流冷鏈技術導入與規劃相關食品安全教育,輔導業者建立水產品儲存庫房與物流過程食安管理制度,從硬體設備進行科學數據調查,幫助業者訂立作業SOP與管理規劃,並進行食安觀念教育。同時也整合一級生產與二級加工,將物聯網技術整合智慧養殖生產以及食安冷鏈品質管理,達到建立智慧水產鏈之目標,讓水產品好的品質意象加值地方水產品牌。




打造地方價值之永續觀光亮點

小農產品通路難尋一直是影響青年投入產業的一大阻力,宜蘭擁有豐富的觀光資源,卻與沿海鄉鎮場域資源缺乏整合,強勢外來文化也使傳統技藝逐漸消逝 。

本團隊透過盤點地方人、地、產資源,記錄職人技藝與文化,借鑒台灣過往休閒農漁業的成功轉型經驗,結合食農食魚教育與觀光體驗活動,透過開發產地小旅行及協助創建農水產品產地直售方式,增添消費者對產地的認識與信任 ,讓遊客能於產地直接跟農漁民帶回最新鮮的好食材。藉由三級產業之場域與觀光資源整合,永續發展地方六級產業鏈。




海洋永續教育及培育在地人才

由於海洋資源逐漸枯脊,沿海漁村青年外流,人口結構逐年老化。

本團隊與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陳永松研究團隊合作,配合社區傳統漁業體驗活動-牽罟漁法,推廣海洋公民科學家,藉由教導參與體驗活動之遊客海洋生物知識及漁業資源科學分析方法,讓全民參與牽罟漁獲物種紀錄,並藉由分析整理,作為推廣永續海鮮指南之依據。此外,本團隊也與地方合作夥伴共同發展,逐步導入海洋教育元素與正確的永續漁業教育觀念,預期藉由培養這群地方海洋永續人才,潛移默化影響消費者與參與遊客,間接提升全民海洋素質。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辦公室
連絡電話 02-24622192#2152
蔡之庸 計畫專員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