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故事】牛頭司-耕牛小學堂

2020-04-14

在西元1624年,距今約四百年前荷蘭人佔領台灣時期,荷蘭人發現臺灣是一塊土地肥沃、物產豐碩的地方,但當時的台灣人還是用人力在耕作,於是荷蘭人改由畜牧著手,成立「牛頭司」負責管理耕牛養蓄及繁殖的機構。自從牛頭司成立之後,耕牛開始進入了台灣人的生活,不僅成為台灣農業生產的主力,也使牛車承擔起載有運無的重責大任,那時的台灣,人牛並肩打拼的畫面充滿了各個角落,牛也為台灣經濟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隨著工業化的來臨,機械漸漸深入台灣的大街小巷,大貨車漸漸取代了牛車運輸的工作,耕耘機也漸漸取代了耕牛在田裡的身影,耕牛已不符合經濟效益,所以農民幾乎放棄了牛耕,從此耕牛退出了台灣的農村與道路,人牛情誼也慢慢的淡忘了。

牛頭斯-耕牛小學堂的創辦人黃和誠與沈國源先生,因為親人是牛販與牛犁工,幼時有接觸到人牛情誼的感動,到現在發覺這個文化快消失了,希望在農業發展脈絡中,曾佔極重要角色的耕牛不該被遺忘,因此他們重新設立「牛頭司」,買下退休的老牛們讓其辛苦一生後免於送進屠宰場的命途,以推廣耕牛文化為目標展開一系列復興耕牛文化的推廣體驗課程,希望喚起農業時期的台灣人對耕牛的記憶,讓我們年輕一代的台灣人以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我們的歷史、我們的土地、我們的家。


本計畫團隊與牛頭司進行合作,以活化廢棄魚塭空間為目標,共同建立廢棄魚塭成功轉型示範區,借鑑牛頭司於閒置魚塭之營運經驗作為實際案例進行推廣,助其循環經濟之理念,架設魚菜共生養殖池,將原本的廢棄空間重新進行養殖及種菜生產。


透過結合場域特色與觀光資源,開發農漁食光小旅行行程,藉由教育遊客及體驗課程,提升參與者對在地產品之信心,增加農水產品產地直售機會的同時,也提高參與遊客對環境永續的認知。牛頭司作為環境教育據點之一,讓海大能夠與地方共同推廣農耕文化及食農教育,讓過往的人牛情誼及故事能夠傳承給下一代。


牛頭司-溝牛小學堂

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calfstirk2018/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辦公室
連絡電話 02-24622192#2152
蔡之庸 計畫專員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